丝瓜小令
文
黄秀美
小城的春天似乎特别短,好像还没看过几场像样的花事,刚刚脱下臃肿的棉衣,夏天就迫不及待地来了,因此,不知不觉就会错过一些事。
好在,春天来了,左邻右舍都会种点啥。大家除了从集上买栽子,也会彼此间送些秧苗种。各家门前都有一小爿土地,虽然大小不等,宽窄不一,但对种菜养花总乐此不疲。其实,房前屋后这点儿土,也派不上大用场,即使没有土,大家也会用泡沫箱装上土,来满足在庭院周边种菜的愿望。这样做并不是指望它“打粮食”,多半是为出了门能看看青,养养眼,解解闷。有的种辣椒香菜,有的种韭菜薄荷,有的种冬瓜豆角,各有所爱。去年,嘉豪奶奶种了一棵爬秧的植物,说是孩子从别处挪来的,看叶子不是南瓜不似黄瓜也不像冬瓜,具体啥名字老太太也忘了,那棵秧苗长得又粗又壮,叶子跟个锅盖差不多大,一连在菜畦里茂盛了几个月,却依旧不花不果,最终被老太太拔了。各家种的最多的要数丝瓜。
我家院外那点儿地,除了种几棵月季花和小香葱,也种丝瓜。有一年种了两棵。丝瓜的黄花开过,嫩嫩的丝瓜妞就长起来,丝瓜长到尺余,就可以吃了。只是结的太多,即使有鸡蛋豆腐相佐,天天吃还是不太受家人欢迎。一是吃烦了,二是吃也吃不完,又不能眼瞅着都老成丝瓜瓤子,只好送给邻居们。有一回,送不迭就直接装到箢子里,提溜着到市场上去卖了。
自丝瓜结实,不几日就会搜寻一遍秧蔓,以防丝瓜老过头。即使这样,也还是有看不到的丝瓜躲在几片叶子下面长成精,成为漏网之瓜,等到看见,吃又吃不得,摘又摘不得。就想,这丝瓜是不是会捉迷藏?
看上去丝瓜和葫芦没有半毛钱关系,没想到的是它和葫芦科竟然是宗亲。难怪丝瓜,不病不灾极易成活,很皮实。有时偷懒不想出门买菜,顺手摘几只丝瓜做汤或清炒都能应急,有时摘了丝瓜花做葱油鸡蛋饼,也很好吃。养蝈蝈的人也会摘丝瓜花喂蝈蝈,蝈蝈放在一个半边小葫芦里,上面用透明的塑料薄板封口,扎上针孔透气。黄花之上有绿蝈蝈相衬,美得很。蝈蝈鼓腹一叫,养蝈蝈的人如同听得天籁,自得其乐,遇到天冷,主人还会小心翼翼把蝈蝈揣在怀里暖着。
“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在乡间,地头堰边,农舍的篱笆墙上,也会瞥见丝瓜的藤曼儿悄悄延展。丝瓜花是农家的花,是秋天的标签,无论风雨照常盛开,很温馨很诗意。
邻居老冯不仅人勤快,她种的丝瓜也勤快,别人家的丝瓜还没爬上架,眼瞅着老冯的架上已经有了丝瓜妞,风一吹,提溜当啷打秋千一样逍遥。
中秋已过,白天还是很热,忽而一场雨就降下温来。这雨沥沥拉拉,一连下了五六天,连日头都不见。天气乍晴,出了门迎头是亮亮的阳光,晃得人眼都睁不开。街上人多起来,邻里间几个看孩子的,也爱到一处说个话,小孩们也凑个热闹解解闷。于是,老冯家的丝瓜架下,常常聚了一些人,说说笑笑。秋风一吹,丝瓜叶子沙沙作响,不免有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慨叹。
丝瓜通络,坐月子的妇女大都吃过,有的人本不喜欢吃,但为了多下奶水给孩子吃,也就咬咬牙皱皱眉强迫自己咽下去。女人虽弱,为母则刚,大概也可以从吃丝瓜算起吧?
丝瓜藤味苦,性凉,能通筋活络祛痰。丝瓜络味甘性平,可以清热解暑。丝瓜既能做出多变菜品,又有不可忽视的药用价值,就连丝瓜叶的汁也是涂抹蚊虫叮咬患处的天然药品。听说丝瓜秧的汁液能美容,就在秋后丝瓜叶微黄时动手“截流”。头一年是在丝瓜秧主干离地约二尺高的地方剪断,把截面上端的主干放在矿泉水瓶中等秧子的汁液顺血管回流,晚上弄好天明去看,瓶里一滴水也没有,丝瓜秧截面下端的土洇湿一大片。又一年,反其道而行之,结了满满三个矿泉水瓶。后来才知道丝瓜秧的汁液又叫“美人水”。
“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很美的一幅画,朴拙,烂漫。大师齐白石画丝瓜,寥寥数笔,淡淡水墨,丝瓜架下,或鸡雏啄食,或蛐蛐凑趣,简简单单,清味横生,可谓生活至趣。日子平凡,有一架丝瓜葳蕤在目,就会因此心灵闪亮,也会因朴素之美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小时候,有好奇的熊孩子学大人抽烟,摸不着烟卷,就用丝瓜秧的枯枝替代。他们往往躲在大人不易发现的地方,抬起坚硬明亮的棉袄袖子,拿火柴点着夹在手指间来吸,尽管弄得一脸灰土,呛得两眼流泪,却还是以此为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你看,这丝瓜犹如一首长诗,情怀淡泊,在古老的岁月长河中与人俱进。宋朝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述了丝瓜络的别样之用,“用蜀中贡余纸先去墨,徐以丝瓜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说的是陆游用丝瓜络洗砚台。平常百姓大都无砚可洗,就拿瓜络来刷碗洗锅。瓜络不沾油腻,不吸饭粒,特别是夏天,用完挂在那儿自动沥水,既干爽洁净又经济实惠,与古人竟有同工异曲之妙。小小的丝瓜络,绵软坚韧,即使身处污浊也会质洁内美。
当凉风吹起,在似乎有些悲凉的深秋,一架丝瓜的生命也就圆满终结。
时令轮回,在春天,总有勤劳的双手种下一粒丝瓜籽来续写岁月情结,从种子破土而出,到长出两片嫩嫩的叶芽儿,明亮的阳光下,丝瓜又伸出细长的藤蔓攀援向上,生生不息。
编辑:文峰山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