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三伏热不可挡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

由于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因此,入伏之后天气又闷又热。大家注意避暑防晒,但适时的流汗也易于身体健康;心情方面要保持平和,多喝茶水也有益于去除烦闷的心情。

入伏,注意心情

入伏的第一天,空气中的闷热似乎多了几分。扯着嗓子的夏蝉似乎也被热得没了脾气,有一搭没一搭地叫着;时间的流淌也几乎凝滞,街道上行驶的车俩和缓慢行走的行人不多。空气如同热浪翻滚着,一点点包裹住万事万物。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也让情绪变得烦躁。气候带来的影响在所难免,心情便要靠自己掌握。秋有她的萧瑟,冬有她的凛冽,春有她的秀丽,夏也自然有她的生机。也正是因为入伏的热,让我们满心欢喜地去期待一场凉爽的风,去期待一阵清凉的雨。

入伏,注意饮食

虽然入伏天让花草有些打蔫儿,但是一个夜晚的滋养又会使它们挺起胸膛。人也一样,炎热让我们提不起劲儿,合理饮食也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心平衡。

“入伏暑湿,适宜清补”。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而各类蔬果的凉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又可促进食欲和消化。西瓜、苦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都是首选祛暑食物。

老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末伏烙饼卷鸡蛋”,我国历史上也有在头伏日吃饺子的传统。

据史书记载,早在魏晋时期人们就选择在伏天里吃饺子,“伏日食汤饼”“六月伏日食汤饼”。

之所以在头伏日吃饺子,是因为饺子既有淀粉又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在口味不佳的伏天里能尽可能全面的给人补充营养。在初伏天吃饺子,喝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汤,更能起到发汗效果,有利于驱除盛夏“毒火”。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天热,人们都喜欢吃凉的东西,但冷饮吃多了,就会胃中虚冷,引发腹泻肠胃不适等症状。

生姜性温,可以祛寒升阳,且姜中含有姜辣素,可以刺激人的食欲。

鸭肉性凉,夏季吃鸭肉可以补肾去水肿

苦瓜是人们夏季常吃的一道菜,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与粗纤维,常吃苦瓜可以祛火、解毒。

苦瓜中含有的“苦瓜素”,被称为脂肪杀手,其中含有的皂甙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

但是孕妇要注意,不宜多吃。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流失,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汤水和茶饮都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温热的茶饮能通过舒张汗腺降低体表温度,消暑效果远优于冷茶。

1、冬瓜海带汤

冬瓜味甘性寒,具有消热、消肿的作用。冬瓜本身不含脂肪,初伏期间食用,不油腻,胃口也不会受影响,且冬瓜中钠含量较低,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人很有好处。

海带中矿物质含量丰富,海带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能够促进肠道蠕动。

2、豆腐丝瓜汤

豆腐味道清淡,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丝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夏季身体水分蒸发快,丝瓜能帮人体补充水分。食用丝瓜能够起到排除毒素的作用。

3、荷叶粥

荷叶中含有荷叶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利尿、防暑的作用。食用荷叶粥可以清热润肺,凉血止血。

入伏,注意防暑

天气炎热也可以适当运动,三伏天可以选择早晚慢跑,避免高温出行、运动,尤其是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两点这个时间段。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不妨撑一把太阳伞,做一个时光中依伞而行的人。

三伏天,使人情绪不高,午睡可以缓解疲惫,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空调室内外温差也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古人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许多疾病都跟体内湿气有关系。到了夏季,人长期待在空调房里,吃大量冷饮冷食,都会导致人体内湿气过重。

入伏,似乎使清浅时光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我们可以保持内心的清浅。珍惜每一片绿荫,期待每一处清凉,用愉悦的心情驱散炎炎夏日带来的不适。

入伏天,愿你始终做一个不被时光动摇的人,愿你健康快乐,找到属于自己的清凉天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yanzixun.com/afhpz/336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