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丝瓜汤引发的冲突

(全文原创)

最近又在带领“解决日常冲突”的小组学习,在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时,我感觉分享个人生活中真实的冲突会更接地气,也会带出更多的力量。因此,我就分享了多年前和丈夫的一次冲突,而这次的分享又让我再次反思,使我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了解人心。

大约在三年前的一个周末,丈夫忽然对我说:“亲爱的,每个周末都是你在做饭。今天的午餐就交给我,我去买菜,我来煮饭,我来洗碗。你呢,就好好的休息,做你想做的。想吃什么告诉我,我做给你吃。”我听了后心花怒放,觉得他还是知道心疼老婆。那个季节是丝瓜上市的时候,我很喜欢喝丝瓜汤,觉得一碗汤里面有碧绿的颜色着实好看,那种清香甘甜的味道沁人心脾,丝瓜那种软糯的口感让我心醉(我真是一个 吃货)。于是就点了一道丝瓜汤,其他的菜我也记不住了,总之点的都是我喜欢吃的。

先生买菜花了一个多小时,回来后就在厨房忙忙碌碌,不时还哼着小曲儿,尽管都不在调上,也哼得不亦乐乎。我在客厅听着也开心,觉着他还真是心甘乐意并享受着付出。同时内心里想“哇,我今天好幸福,中午就有一顿美味等着我,我终于可以好好享受一下了!”于是就开始看电影,快到一点时,看着他把饭菜、碗筷全部摆好,邀请我过去吃饭,我幸福感爆棚了!

一坐下看着丰富的饭菜,很开心,只是画面中好像有一个不太和谐的点:黑黑的一碗汤。当时我也没有太在意,直到我自己盛汤吃进丝瓜时,想象中汤的清香甘甜的味道没有,软糯的口感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是涩、硬的口感,过了几秒钟才反应过来:丝瓜居然没有去皮!!难怪汤是黑的!怪不得没有赏心悦目的碧绿色!这时我非常生气,开始问他,“丝瓜你怎么不去皮呢?”他一下子很委屈地说:“啊,丝瓜要去皮吗?我不知道啊!”我一听就更生气了:“天啦!这是常识你不知道吗?”“我真不知道啊,我以为洗了切了煮熟就行了啊。”我又继续说:“你怎么会不知道丝瓜要去皮呢?我从小吃丝瓜就知道要去皮。难道你们家吃丝瓜不去皮吗?难道吃鸡蛋不剥壳吗?一股脑儿全吃下,任凭蛋壳在口里劈里啪啦的?”我开始攻击他了,先生也很无语。

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声音:“你怎么没有看见他一上午的辛苦付出,没有看见他对你的爱,却抓着一个点不放吗?”听见这个声音,我沉默了,隔了一会儿说:“算了,吃饭吧。”原本好端端的午餐就以这样的结局收场。

饭吃完了,先生在厨房洗碗。我自己坐在沙发上回顾刚才发生的一幕,我开始问自己:“你为什么那么生气呢?”安静的思考后我发现: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他煮的丝瓜汤不符合我的标准,确切点说是打破了我一上午的期待,这个期待是从他告诉我要给我一个午餐开始,我想象那个午餐是美好的、美味的;但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并且和我的想象相差很多时,我就有了失望和生气;因为失望,我就对他有了评价:“没有常识;不知道去皮,吃鸡蛋不剥壳,一家人吃鸡蛋都不剥壳”(现在想起来还真是好笑,丝瓜和鸡蛋能一样么?)如果那句叫“暂停”的话不出现,我可能不会吃下那顿饭菜,以此来惩罚先生。因为他没有给到我想要的,我就拒绝他,这样他就知道他犯的错有多离谱和严重了!其实丝瓜去不去皮没有那么严重,那问题出在那个环节上呢?我回想“解决日常冲突”学习里说到:在冲突中每个人都会有这个模式:渴望——要求——失望——评价(论断)——惩罚。

用这个模式来梳理这次的冲突,我一下子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在整个事件中:我最开始有一个渴望“我真的很想有一顿让我满意的午餐”,然后不知不觉中,我把这个渴望变成了我一定要有的东西:“我必须要有一顿让我满意的午餐”,一种欲望很快就变成了要求,变成了 的需要,但这个变化我却浑然不知;接着当我看到没有去皮的丝瓜时,“你没有给我想要的”,要求导致失望,因为失望就对对方产生了消极的评价,接踵而来的是惩罚,包括愤怒的言语,闲话,冷漠或轻视的态度,因为我生气了,我要反击回去。因此,整个事件的转变点就在于我把一个期望变成了要求,人一旦对对方有要求,就会把对方的行为放在了“应该”上面。这个词拥有魔法,被冠之以“应该”的一方,当他达到了这个标准,那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好说的;但一旦他达不到,那么他就有问题了,他就是有错的一方,他就得照单全收对他的指责和惩罚(其实他也蛮冤枉的)。这些都是我自己的内心变了一个魔术,将期望变成了要求。

回到现在,对那件事情的反思还在继续。在婚姻中我常常用这种模式去控制我的丈夫;除了婚姻关系以外,我发现很多关系也逃脱不了这个模式。我上篇文章“隐形惩罚”里的例子也是这样,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成年人的要求,就被评价“你不乖”,就被惩罚“不去公园了”。很多时候,父母心中对孩子都抱有很多期望,在中国最常见的就是“听话的孩子”,还有“安静的孩子”“有礼貌的孩子”“成绩好的孩子”“会收拾玩具的孩子”等等,可是当父母们将这些变成要求时,孩子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时,孩子们常常因为让父母失望而受到批评,惩罚或者虐待,我也经常看见大街上父亲或母亲,因为一些事情而大声吼叫孩子、不理孩子甚至抛下孩子自己往前走,孩子在后面充满着恐惧,涨红了脸去追父母,生怕被抛弃。我看着就心痛。

在职场上,这个模式也非常常见,上司和下属之间的冲突,你会发现下属可能会说上司的闲话来达到“惩罚”这一步,上司可能会利用职权去给下属“穿小鞋”;同事与同事之间,那方式更多了,不亚于宫斗剧。很多冲突事件追根溯源,基本上都是人的内心把期待变成了要求,如果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我们就会失望。我们在关系中很多的失望并不是因为别人错待了我们,而是别人没有给我们想要的东西。

有些人可能会问,那有的期望是没有错的啊,在职场上、家庭中、学校里,如果没有要求很多事情就不能运转。我想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渴望,甚至要求有适宜的,也有不适宜的,一方面我们学会分辨哪些是适宜的?哪些是处于自私的心发出不适宜的需求?另一方面无论你的期待或者需求是否适宜,当没有被满足时,你是否采取了上面我提到的模式,我们提出的期待或者要求完全有可能被拒绝。这个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拒绝之后采取论断、惩罚的方式对待对方。

这个模式会让我们变成操纵人的人。

特别是家庭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关系就变成了简单的提出需求-满足需求-相安无事;提出需求-需求没有被满足-大吵大闹(冷暴力、批评指责等等)。我们的孩子会被我们训练成没有自我的人,意识不到自己需求的人,成为没有主见的人,凡事都得看别人脸色行事的人;夫妻关系常常陷在冲突当中,我们的配偶可能会越来越远离我们。

那怎么办?在这个渴望——要求——失望——评价(论断)——惩罚这个模式中,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节点做干预,阻止这个线路往下发展。当我们的期望没有被满足时,首先自己看看是否将期待变成了要求,如果自己还是有失望的情绪时,接纳自己的情绪,只是不去选择论断,惩罚的方式对待对方。比如丈夫总是把袜子乱扔在房间里,你可以表达生气,失望,但 不要对丈夫说“你不是个好丈夫”,或者几天不理他。我自己也常常在这几个节点去干预,效果好的情况,基本上是我的情绪稳定下来。效果不好时基本上是没有刹住车,车已经开到了“惩罚”这个阶段。我会为自己没有刹住车去道歉,为着我对对方的评价或者论断去道歉。请记住一句话:“任何时候做正确的事都不晚”。

大家可以试试看,从了解这个模式开始,你会发现很多冲突就是这样发生的。了解冲突发展的历程是有价值的,在冲突中管理自己的情绪也是特别重要的。

***在冲突中如何“刹车”,如何让自己的情绪稳定,可以来报名参加我们的情绪成长小组哦,7月中旬新一轮 阶要开始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yanzixun.com/afhzp/262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