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80后90后的新型职业农民返乡,把梦想“种”在土地上,用新技术新思路和父辈一起发展现代农业,而在他们的基础上,父辈依然是生力军。在金山,就有这样一个“农民之家”,一家四口为了“农创梦”扎根在金山,他们见证了金山多年农业从落后到追赶、蓬勃发展的历史。
父亲朱思浩:农民科学家
今年66岁的朱思浩,从事农业研究40余载,培育出了砸瓜出丝的生食金丝瓜品种并获得国内外大奖,还有获得世界纪录认证、只有乒乓球大小的甜瓜;
他潜心研究“南果北移”农业技术,让南方的水果生长在北方的土地上;他发明的四系生态自我循环农业模式不用化肥、农药,90%的瓜果蔬菜可以直接生食。
年,朱思浩因为“生砸无蔓金丝瓜”获得国内外大奖,当时他所在的民营研究所入围民营研究机构强。年9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布赫接见朱思浩,并称赞其为“农民科学家”。这样一个出生于江苏徐州的农民科学家,却与金山的土地有着不解的缘分。
▲年朱思浩为农民指导农业技术
年,为了使农民早日富起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金山区于下半年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家家富工程”。年,作为一线农业专家的朱思浩被金山钱圩一家企业聘请做顾问,那段时间里,他为金山该企业引进了冬瓜、水果番茄等瓜菜品种。
“那时候的钱圩路很破,坑坑洼洼,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路造得很宽敞。”朱思浩对小编说道。在他的印象里,金山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支持并鼓励农民建设大棚,还给予了一系列的补助政策。金山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给朱思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朱思浩需要全国各地跑,时间久了,他便想定下心来,值得一提的是,年,金山某农企邀请朱思浩来金山做技术顾问,在这样一个契机下,朱思浩回到了金山,在做技术顾问的同时,还亲自参与了山阳田园的重新规划设计,这个集农业生产、种植、采摘、科普研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产+旅游示范基地,正是朱思浩提出的想法。
顾问期结束后,朱思浩在山阳镇长兴村扎了根,租了30亩地,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研究中,开发并创办了上海四系生态自我循环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以前大家不看好实验派,认为再好的技术都比不过学术派,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科研,也越来越接地气,以干出实事为评判标准,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年朱思浩为农民做技术培训
▲朱思浩在山阳田园指导
朱思浩一心致力于农业研究并热衷推广自身农业技术,将农民听不懂的理论,编辑成农业种养新技术资料,累计发放10万多份;举办农业技术培训讲座多次;生砸无蔓金丝瓜品种更是为社会带来几千万的效益。
凭借着这些年的辛勤耕耘,朱思浩获得过科技部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全国农化服务风范人物”、全国“农村合作组织杰出人物奖”、国际中医农业联盟“十佳开创者”、“金草帽”农技专家奖励。今年,他还获得了“大国农匠”入编《农业品牌建设-功勋人物》的殊荣。
儿子朱冠瑾:农创宣传者
朱思浩的大儿子朱冠瑾,曾是一名《台州商报》的记者、编辑,后来又与人合作开设互联网公司,生意蒸蒸日上。本身学农的他,一直不忘自己的初心是与父亲一样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有一番作为。
▲年朱冠瑾在观察父亲培育的“水果冬瓜”结果情况
▲做记者时期的朱冠瑾
当他发现父亲渐渐发白的头发以及在农创上付出了心血却不善于宣传后,他不忍心再让父亲独自劳累。于是,朱冠瑾慢慢从公司脱手,回到父亲身边做帮手,也为自己圆一次“农创梦”,朱冠瑾将自己创业赚来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了“四系”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希望基地走上“新台阶”。
“这个基地是不盈利的,我们把这打造成一个试验示范模板,供合作对象实地考察。”朱冠瑾说道。基地经常迎来各地的考察团,合作项目不仅在福建、山西、安徽、江苏等地落地,文莱、马来西亚的企业也抛来了合作的橄榄枝。
基地面积小,里面种植的科研成果,产量不算富裕。于是这些“新、奇、特、优”果蔬,都成了精品。拥有传统媒体经验的朱冠瑾,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懂得如何提高品牌化发展意识,并主动适应市场化、信息化。
“目前我们已经拥有“浩华”、“四系”两个商标,第三个商标预计明年年初下来,使用的是父亲的头像来设计的,这个更好防止被假冒侵权。另外我们还申请了2个发明专利、4个实用新型专利、1个论文著作权、4个软件著作权。”朱冠瑾说。
此外,朱冠瑾会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私人订制”式的农产品。不仅在